作者:admin人气:0更新:2025-08-18 00:15:12
在今年年5月份召开的丝博会暨第20届西洽会上,宝鸡展馆里连日来围满了参观者,消防火情长航时全天候监控无人机系统、机器人关节减速器、特种车辆、吉利汽车、高级钛合金炫彩太阳镜等科技产品一亮相,就吸引了众多客商、嘉宾纷纷咨询、亲身体验、争相合影,一时“宝鸡科技”大放光彩,也引起《人民日报》等多家中省媒体关注。
近年来,我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“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,实现科技创新力走在西部地区前列”的奋斗目标,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创新投入连年增长、激励政策接连出台,新技术、新成果加速转化,新模式、新业态不断涌现,全市科技创新能力得到稳步提高。十二五以来,先后荣获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、全国县(市)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、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,并在一些重大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,一系列闪耀着宝鸡创新智慧的标杆技术,让宝鸡这座老工业城市在相关行业和领域内勇立潮头。
政策引领 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
老工业城市的历史定位,既是宝鸡经济发展的基础,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我市的科技创新。要跳出高能耗的发展模式,首先要在思想上进行突破,让制度创新成为产业升级的“启蒙运动”。近年来,我市相继出台了《关于加大科技资源统筹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》《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》等一批鼓励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和制度,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基本建成。
一系列顶层布局既明确了长远发展规划,同时也涵盖了操作性方案。近年来,我市突出创新体系建设,采取政策鼓励、资金扶持、项目倾斜等多项措施,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导向、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。立足宝鸡汽车及零部件、钛及钛合金、高端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和宝钛集团、宝鸡桥梁、南车时代等龙头骨干企业,大力实施科技资源共享、企业技术创新等六大创新工程,先后建成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35个,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32个,攻克重大关键技术153项,“十二五”期间,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比提高了6个百分点。
同时,建成省内地级市首家科技创新服务中心(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宝鸡中心),宝鸡“创智天地”公共众服平台成立,宝鸡市科技协同创新西安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营,西北有色金属院宝鸡分院成立,为14家众创空间孵化基地授牌,成果转化、人才培训、金融结合等各类科技服务平台达83家,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。财政科技投入累计3.1亿元,年均增长4.6%,其中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2.6 亿元,年均增长5.4%,分别是“十一五”的106%和113%,财政科技投入大幅增加。
多措并举 高端人才引进成效显著
宝鸡是内陆城市,比起北上广等科技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,在高校资源、高端人才、金融媒介、服务机构等方面都不占优势,欠缺持续吸引优秀人才和项目的创新环境,有可能使宝鸡在产业转型的浪潮中失去竞争优势。
市委、市政府对此有清醒认识,为解决人才缺口,近年来,我市充分借助西安、杨凌科教资源优势,大力鼓励引导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,促进企业技术创新、新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。制定《宝鸡市引进高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扶持政策》和《宝鸡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》,设立了 500万元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基金,引进聚集高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。
截至目前,全市科技人才达6.72万人,较“十一五”增长23%,其中,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7人,省突出贡献专家54人、“百人计划”3人、“三五人才”15人、青年科技新星5人,市突出贡献拔尖人才264人、“三五人才”50人,自主培养人才力度加大;引进两院院士、著名教授等高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6人;探索建立了“宝鸡市—西安交大校地合作”长效机制和“烽火—中关村模式”,高端人才引进成效显著;共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32个,攻克重大关键技术153项,转化科技成果和开发新产品121项,经济效益超300亿元,柔性引进人才硕果累累。
能力提升 科技支撑发展成效显著
一系列的政策支撑和资金扶持,给宝鸡科技创新工作带来了无穷动力。十二五期间,全市共建成2个国家级、13个省级、25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,6个院士专家工作站,7个博士后工作站,全市市级以上各类研发机构达到135个,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。形成了石油装备、汽车及零部件、数控机床、钛及钛合金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格局;宝鸡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、蔡家坡经济技术开发区步入发展快车道,蟠龙新区、凤翔晋升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,金台区、眉县、凤翔县、渭滨区、岐山县、凤县、千阳县被确定为陕西省创新型试点县(区);高新技术企业133户、创新型企业48户、创新型试点企业80户、民营科技企业166户,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。
此外,继续促进产业结构调整,目前,高端装备制造业已占到工业总产值的20.7%,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25亿元,是“十一五”末的21倍。建立1个国家级、3个省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和3个陕西省药用植物科技示范基地。还先后建成1个国家级、2个省级、12个市级农业科技园区,14个农业科技创业示范基地,24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,4个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8个农业专业服务平台;合作共建4个西农大试验示范站、4个国家级产业体系综合试验站,引进培育新品种455个,转化科技成果183项,示范推广新技术268项,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现代农业发展。(宝鸡新闻网记者 黄河)
标签:统筹科技资源
本站和 最新资讯 的作者无关,不对其内容负责。本历史页面谨为网络历史索引,不代表被查询网站的即时页面。